跳到主要內容

【觀劇心得】媽媽的遙控器,劇看完快去看原著好嗎好嗎?


 
我不能說這是「好看」的,裡面的每個故事都不只是聽說,也不可能「好看」。每個對教育、伴侶、親子、同儕、師生……與社會價值觀之間交互關係有想法的,都應該看看,五個單元而已,今天第二單元「貓的孩子」要播出,九點到十點半左右,公視出品有保證。我們家從很久以前就停掉第四台,一開始覺得很無聊,後來發現真是英明的抉擇,養成打開電視就轉公視各台的習慣是不錯的。
 
要避雷的就到這裡噢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「又過了一天
 我過的是什麼時間
 距離好遙遠
 重複的假笑沒人發現是種欺騙」
邊看球賽邊看了第一集(所以球賽前面很不認真),我終於知道娃娃的片尾主題曲為什麼要這樣寫了。重複了好幾次的同一天,遇見同一位司機,說同樣的話,上了10次、20次同樣的課程,小偉過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?遙控器的設定跟我原先以為的不太一樣,但同樣都是關於「控制」。
 
「你現在恨我沒關係,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的。」
我覺得戲劇已經磨掉不少偉媽的台詞,這個單元應該揉合了原著的兩個故事,紀培豐和蔡漢偉融合成紀培偉,而書本裡的台詞更加讓人噁心。
 
「都是為你好」抽絲剝繭後會發現一句很驚悚的潛台詞:「因為你沒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好的壞的,我思考過後,決定這對你是最好的,你要聽我的,我是對的。」這個主觀意識完全否定了對方的行為與思考,甚至是他活到當下的所有經驗,而他不知道的是,在說出口同時也意味著否定自己,好諷刺不是?
 
「媽媽的遙控器」這個故事,不只是單方面的逼迫,幾乎是全面性的毀滅。因為先生有別的女人而離婚,從紀太太變回陳小姐,壓力促使她扛起兒子的未來,又或者是必須如此她才能感覺到生存意義,卸下太太職責安慰自己她還是個媽媽。前夫讓她失望,這樣的相處模式轉嫁到兒子身上,只要不合意,兒子也跟前夫一樣讓她失望。透過一次又一次倒帶兒子的人生,她也一併回到同一天,而他們兩個再也沒有往前。
 
當懇求母親不要再按下遙控器失敗後,小偉選了媽媽絕對會痛不欲生的方式,一次又一次扼殺母親心中最重要的存在,自己。在他說出:「妳到底還要我死幾次……」之前,他只想著解脫,以為這樣就能不用面對失去而不會再擁有的美好回憶,不用再感受那種永無止盡的痛苦,但沒想到的是,媽媽說的話,讓他意識到他們是綁在一起的,沒有人能獨自解脫。媽媽哭著抱著他說:「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會陪你到最後啊!」所以他咬牙撐過直到長大,甚至,成為複製母親的樣本,也踏上所謂人生勝利組的成功道路,但那不曉得是多少次倒轉一日換來的結果,而那真的是他想要的嗎?
 
母親用情緒勒索綁架了小偉的自由,小偉也用自己的性命威脅母親,他們互相脅迫了彼此的安全感、罪惡感、自我價值感,這是個恐怖平衡的故事,都沒了自己,他們怎麼了?這個社會怎麼了?
 
這個改編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結局,當然留給戲裡小偉一個機會能找回遺失的美好固然是好的,重新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權也是對的,而這些或許也是因應原著裡沒能安慰讀者的安排。吳曉樂實誠地紀錄了那些不堪,沒有一個故事寫出好的結局,這是人生,不能永遠停留在最美的時刻,這,是真的人生。
 
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些拋出來的問題,分數成績真的決定一切嗎?單親家庭的壓力能否攜手度過?親子之間有衝突該怎麼辦?有沒有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協助?自由放任就是不好的嗎?有好的未來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對你好的事就一定對每個人都好嗎?丟出很多很多問題,沒有一個有標準答案,卻每一題都至關緊要,須多方思考,琢磨討論才能找到適合不同人的答案。套一句還沒歪掉的柯P說過的話:「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,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。」
 
或許是大量的考卷告訴我們一定要有標準答案,有某個普世價值觀的特定答案才能得分,而得分是最重要的,所以當遇到沒有好壞對錯的申論題時,多數人都徬徨不安,但申論題才是真實人生中的最大宗。
 
所以我一直覺得微積分對我的人生不重要,也幸好我們家爸媽沒對此有任何意見。(每次只要講到教育問題就會鞭打一下我的微積分考卷,怎樣?不行嗎?)
-
#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
#媽媽的遙控器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