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8的文章

還是要站起來

   「能在我們這一代投票解決的事情,當然要站出來,不要留給下一代。」我媽說的。來組一個下一代自由好了。   真正的平等,應該是直到所有人都站起來了,才算勝利,所以,我們只能一直輸,打死不放棄,才有可能贏。   聽到有人說睡不著……我睡得不錯,只是每天都不想醒,我以為我的腦子很好用,結果出爐,覺得自己好像白痴,成為完全的少數,看了好多取暖文,後來出現找戰犯文,讀了一篇又一篇,越發懷疑人生。選後倦怠好幾天,曾想過要關掉所有社交軟體,假裝不看不聽就不會有事,戒毒沉澱TMD心靈一個月好了,但我心裡清楚明白,網路是我們這一代的戰場,LINE更是這次假資訊傳播的最大媒介,不願用同樣製造恐懼的方式回擊,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,卻也不能不面對,下一次公投的題目都在排隊中,回血完畢該選好位置蹲點了。   ABC: Taiwan's crucial 2018 midterm elections and why Beijing is worried https://www.abc.net.au/…/taiwans-crucial-midterms-…/10518048   ABC很認真看待,也提到北京的擔憂,代表北京應該也很認真看待,尤其正逢中美(或美中)貿易戰火熱之際,身為棋子的我們有選邊站的機會,我不知道力挺臺灣的川普,看中什麼利益選擇對臺灣好,又或者單純看席大大不爽很想嗆他,但這個選舉結果,希望他不要覺得被甩巴掌,能繼續力挺。   各國媒體對1124的報導都很多字,有興趣練英文可以找來看看,觀點都很認真。   而臺灣的媒體把這場選舉打造成肥皂劇,冰店的老闆娘看著新聞說了一些:「這是我從小到大看過最精采的一次選舉......這個人簡直帶天命......那個人講這種話真的笑死人!」她代表了整個社會群眾的某種縮影,我聽著,一點也不覺得好笑。   " Taiwan — which also calls itself the Republic of China. " 你如果搜尋和我們相關的外媒新聞,他們通常稱我們為臺灣,但這篇裡面說我們也自稱中華民國。   裡面提到國民黨、民進黨的選舉結果對北京有截然不同的意義。我們當然希望能有超越黨派的真正民主,但現實就是,沒有黨派很難勝選,看臺北市票數相差甚微就知道。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的擺脫政黨的綁架,媒體的思想控制?或許你...

關於吳念真想說的 和你在新聞上看到的

  新聞是事實,還是在製造事實?   正在進行中的標題殺人事件,請搜尋:謝盈萱。我只能說,那不是我看到的她。   新聞(North East West South)本是東南西北四面而來的新知,但隨著社交軟體普及,新知唾手可得,單純給予資訊的新聞業進化為商業行為,某種,輿論製造業,不再只是提供民眾客觀資訊的媒介。你要明白,帶有立場、情緒的字眼總是能收獲特定族群,為了點擊率、廣告贊助,會想辦法吸引目光焦點,搶快、搶點閱,標題殺人於焉而生。這時候你的瀏覽紀錄及發過的文章、留言、分享、按讚表情亦成了統計資料,促使廣告方可以鎖定對象,並讓新聞業有統計根據,製造下一個標題。   你應該曉得現在的新聞很多是有背後勢力的,偏頗的言論已成常態,但你知道有部分新聞本身其實已經等同宣傳廣告了嗎?企業、名人、政府機關,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看似新聞實則廣告的版面,企圖植入某種思想,更不用說灌留言帶風向。這已經流行數年,是現在進行式,未來還會持續發生。   我已經多年不把電視新聞裡的常態看太重要,也不會只讀特定某家媒體的資訊,更不常分享轉貼,難得分享也會附上自己的想法,甚至連表情按讚都要負責,會傳播出去被不知道誰看到(最近很希望有翻白眼的表情讚可以用)。而那些最基本的,像是錯字不該出現,擷取行車紀錄器、監視器、翻拍影片、鄉民推文、誰的臉書截圖來當報導,為特定派系助長勢力什麼的,已經不是現在大眾新聞媒體的主要問題了,看到這裡,你也該曉得最嚴重的會是什麼。   假新聞。   當民眾人手一機,一個人有多種社交軟體帳號,分享、轉傳成為擴散的手法,很簡單,按幾下就可以完成,還不用說自己的觀點,假新聞的力道就出來了。以前新聞事件成為報紙要隔天,如果有錯誤資訊,也不會太廣泛散布,現在標題殺人事件滿天飛,你不會停下來查證,就想要馬上分享,曾幾何時,我們也跟著學會搶快了?   Line群組裡面,有很多不實消息傳遞,花個幾秒鐘輸入關鍵字搜尋,你會發現全是假的,但,大部分人不會這樣做。我很討厭當那個送出指正報導的人,傳了幾次相對的澄清資訊後,就懶了,討厭的是這動作根本徒勞,一個又一個,每天打開有好多,真正該訓練的是公民對消息來源的偵錯系統。   但,假新聞也是這樣達成目標的,在作出澄清報導之前,錯誤已經先行植入印象,被分享來分享去,造成謾罵、撕裂、紛爭,擴散成鋪天蓋地的惡意,多少當事人能第一時間即時反應,做出平衡報導?...

生而為人 我很抱歉

  先不論是松子還是太宰治讓這句話廣為人知,又或者壽太郎才是真正原出處。在面對生態、能源議題,人真的很可惡,明知道很多都是不可逆的,會對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,為了生活不管是便利還是進步甚至利益?我們可以不管不顧其他生物、海洋、綠地、森林……,直到危害自己的身心康健,才開始反省。得承認,我是其中之一。   不管同意不同意,都無法抹滅人類發展過程產生的影響,能重建多少,要花多少時間修復,沒有任何人能給標準答案,有時候也會覺得有好幾個問題是投心酸的吧?結果並不會直接導致任何政策轉彎,只是不投嗎?好像也不能這麼說。   臺南好幾週(月?)沒有藍天了,這一兩天出現一下,明天會不會霾,也不確定。   同樣的,這句話也可能是自我毀滅的命題。在同與不同的議題上,不應該收到選舉公報才開始討論,或許我太晚意識到同溫層以外是如此靠近,沒有提早說些什麼、做些什麼。昨天嘗試要和其一對話,卻被一句斬釘截鐵的:「對!我就是反同。」駁回,很理直氣壯地發表不平等觀點,連讓我發問為什麼的機會都不給,只能默默吞下白眼。   雖不復記憶,但還是思考了一下,是否曾經也是拒絕包容的人之一,拒絕什麼的太容易,如果曾經因為言語暴力,助長歧視霸凌,我很抱歉。   這段時間,已有生命殞落,不可否認,反對聲音會一直存在,櫃子裡櫃子外,身分認同不只有性別議題。有很多溫柔支持的力量張開成網,但願能接住,要明白任何個體都不孤單。只是希望這一週過後,不會一次增加很多覺得自己不見容於世的靈魂。   #我決定我要用這個 #台灣在淘寶算境外 #雖然我從沒淘寶過

身為___人 我引以為傲

  別想政治歸政治,政治到處都是。   還記得2016年大選前,一個女孩向中國道歉的影片嗎?她稱自己是中國人,而道歉的原因還記得嗎?在韓國宿舍揮舞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,毀了五星旗的自以為一家親。我不認同那個青天白日滿地紅,不知道是黨國分不清或是我也有身分認同障礙,我相信我是臺灣人,但也知道臺灣不是被承認的國家,而中華民國又是一個更難定義的存在,這一次又一次被踩,很多莫名的言論,只證明了大眾對於言論自由的理解都是假的。   自從離開必須注意個人言論的工作以後,這裡也重回想說什麼說什麼的文字記錄功能,已經從看到同樣事情會氣到跳腳的心情轉變許多。金馬獎當天全程看直播,中間又一度斷線,網路爬牆去越南繼續看,聽到傅榆溫柔的言語,也目睹張藝謀、涂們,甚至是最後大象席地而坐的植入統一,我知道會炸開,被媒體渲染,被很多還不會抽絲剝繭的鍵盤手搞大事態,甚至是被威權允許的簡體字或假裝繁體字們湧入,處於另一個子瑜事件的悶燒狀態,這沒什麼,只寫了緬懷胡波的一小段,昨天還能按照原定計畫平靜的看了兩部演唱會電影(看完一點也不平靜就是了),聽了一堆皇后的歌,還有擱淺,寫了墜落接住的電影心得。   有很多意識形態強烈的人,因為每年金馬獎越來越多中國人入圍、得獎,不想看就乾脆不碰,平心而論,如果你沒有為所謂國片付出任何一張電影票錢,或是加入輿論支持,你並沒有實際幫助,只是用強烈的拒絕來表達自己的立場,沒有不好,但好像也於事無補。文化統戰彷彿無形,卻也不是掩耳盜鈴就不存在。   中國電影確實有其進步之處,臺灣電影圈有多少人是憑著信念苦撐,預算差很多,表現的自由度不一,技術層面是很現實的,但允許提出社會批判的會是誰呢?我只知道能給予公平肯定的,可能只有這匹金馬,而你知道這匹金馬最開始是打著要反攻,統了對岸的偉大旗幟嗎?   同樣一個問題問你,出國被問哪裡人,你會回答什麼?臺灣人?中國臺灣人?中華民國人?遼寧瀋陽人(不知道為什麼就一直想用瀋陽舉例)?如果你是遼寧人,大概也會回答中國人,同理,會說臺灣人的應該也不覺得自己的出身只是一個省份吧?或許有自我認同為臺灣省的,省長是蔡英文,我不否認這些人的存在。而怎麼想都無法理解,抨擊傅榆的各種言論,是真心認為應該要屈服於一人一滴口水就能淹(臭)死人的以人數取勝,還是打從心底認為說自己臺灣人是錯誤的?又或是假和平真統一,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?   站在臺灣,...

【觀影心得】《波西米亞狂想曲》:墜落被接住

  What do you want from me, Freddie? Almost everything.   他對家人的渴望,源於自身太過獨特與所有存在皆格格不入,他想有個歸屬。我們的世界欣賞這樣超越橫行的奇才,卻不見得包容他的所有「不同於常人」。幸好有她,和他們,能承接他的不一樣。   This is the hardest because it's not even your fault.   他是少數人裡面更少數的表演之王,打破所有界線,一人站在巔上,睥睨萬物卻也極度想要屬於某人,有所依歸。他是絕對孤獨的,不只因為某些標籤大眾不理解,便選擇藏著掖著,更因為自負驕傲太過,墮落個徹底。他摔了,盲點位移進入可視區,收斂遲到的隨性,打開真心對話,而不再只是自說自話,他被接住了,卻還是被大魔王擺了一道。   Rami Malek把這角色演得太完整,所有畫面恰到好處,個性轉折,身體姿態,眼神變化,轉身頓點,律動節拍,全都掐到點上。很喜歡。   自己還不算是皇后迷,也不曾目睹那個時代,但他們的音樂超前太多,是經典也隨時可以再次流行,各種翻唱足以證明。早已忘記是從哪一首開始加入他們,《We will rock you》、《Don't stop me now》、《We are the champions》、《Love of my heart》、《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》、《I was born to love you》、《Bohemian Rhapsody》,不管哪一首,在意識到時已經跟著唱了,1989年出生,未參與他們的最盛,跟著電影再次緬懷1991年逝去的那個天才靈魂。

【觀影心得】《一個巨星的誕生》:與一顆星的墜落

最難過的是你知道他說的是對的,關於希望她能做回自己的那些。而他等不及看見當初的她回來,就先走一步了。他一直醉著,卻也清楚看見本心,醉不過是為了不想面對,面對即將失去的引以為傲,甚至是她。   在勒戒所裡和另一人說著小時候自殺未遂,他們都笑了,彷彿這是笑話,但我知道這不只是未遂,而且即將發生,我根本笑不出來。甚至在影片開端就預見他的墜落,他被宣判又宣判聽力損失為不可逆,對一個以歌曲表達自己的人來說,這也是一種死刑宣讀了。   當你墜落時,有人接住你,固然很美,那當他墜落時,誰來接住他呢?他知道他說的是對的,但他也向現實妥協了,不願自己成為絆住她的阻力,即使他並不完全認同她的成功是她想要的,也不願再以自己毫無依據的擇善固執拉住她,以為這樣就能放她飛,而她用他的語言說她不再愛了。接住了一次,可能被接回的恢復期太痛太難堪,再來不要了。   他在最後與最愛的她和最愛的哥哥和解,在我看來像是單方面用和解切斷連結,而後選擇完成未遂。毫無預警嗎?或許吧……如果不是旁觀者的全知角度,大概也不會意識到事出反常必有妖。每一段關係我們都當最後一段來談,當遺憾發生的時候留下的,是戛然而止後的一片空白,以及永不止息的單調噪音。   以他選擇自我毀滅的生活方式來說,我覺得已經被接住無數次了。從頭到尾他身上都纏著一條很緊很重的抑鬱繩索,一直有我想死的聲音當背景,她的出現或許讓他瞬間湧上活下去的力量,所以看很多人覺得他們相愛得太突然覺得ㄎㄎ。   她的才華顯得他不再孤單,也深深吸引他,更像是為解開纏繞在他身上繩索的存在,只是當她向主流妥協,離他越來越遠,就又……他一直用荒唐在發出求救訊號,沒有向最親愛的兩個人好好說出他的疲憊,不管是對父親的情結或是聽力的漸漸失去,他用了很多力氣在控訴命運對他的不公平,而那越來越頻繁的「你在說什麼?」也沒讓人察覺,在本來就很喧鬧的環境裡,他已經和這個世界越來越遠了。   他向不相干他人說出以前,跟她和解,跟哥哥和解,我才意識到那個向他人說出的故事是對自己說的,他的和解是在斷開所有鏈結,看到最後墜落那幕我只想,啊……還是沒有接住,也或許他壓根不想被接住了吧。

如果有一天

「真正的平等是,我站起來了,沒有人需要因此倒下。」這不是一場輸贏,是平等的選擇。   今天隨意點了各地選舉公報,覺得大人們滿幽默的,不曉得是自知選不上就亂開票,還是想實現心裡的烏托邦?什麼「你說。我做。」什麼「25歲未婚,由政府婚配……」標語一堆,除了覺得幽默我也不知道還能說什麼。   如果有一天,你成了少數人,你會不會害怕和多數人不一樣?還是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追求,為自己的立場發聲並無視所有傷害,堅強活著。   沒有人是絕對的惡人,愛家的人一定也是好人,但一路走來放出各種不實謠言,以製造恐懼的手段達成心中的善,對這個社會不也是一種惡?就這個存在本身已經不簡單的時代而言,想要實踐心中無條件的愛變得如此困難,如果你是少數人,這是不被允許的。沒有人希望公投結果出來後,會有人因此走上絕路,但這些日子,已經承受太多太多了。   我試著不要寫出你們、我們,製造對立的言論無法破除界線,只會使矛盾擴大,但好難好難。當聽到很多人說:「妳沒有小孩,妳沒有權利決定我要怎麼教育我的小孩。」無奈、無力、無助很深很深,假使真要有孩子才有發言權,那麼,如果有一天有人的孩子被怎麼了,我是不是也可以因為我沒有孩子而不必說什麼?真正的壞人不會管孩子幾歲的,性平教育是盾,知道嗎?   一直以來,堅定立場的一方只是為了心中所愛、所向。而鞏固婚姻制度的一方呢?換了幾種攻擊的方法算過嗎?可嘆還是有人相信,該稱讚這也是一種成功行銷嗎?如果有一天,你成了他,還會覺得專法的「優惠」是優惠嗎?   #平權兩好三壞 #不發神經練習說重點 #專法的優惠才是鼓勵大家都出櫃吧

自由不斷萌芽也可能被掐

「我們一路奮戰,不是為了改變世界,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。」如果基本核心是對的,堅持就是唯一的路。   文長,發神經,87%不好讀,你要按讚不讀表示閱我100%尊重,看完覺得浪費時間我也接受。   來自香港,已取得臺灣身分證的她說:「臺灣花太多時間在互鬥,香港也是,而中國在這段時間裡,經濟已經成長太多。」我們用了幾乎一整個下午聊彼此的文化、教育、旅遊、所見所思,聊臺灣,聊香港,也聊中國。   在放話「讓愛沒有局外人」大概只是前導以後,一直思考要用什麼切入點來補述,也因為想提升文字插入縫隙的可能,每天都在反方裡打滾。很認真想要理解、同理,嘗試穿上對方的鞋子,穿上那些家長的擔憂。也在立場不同的各種陣營裡,去了解政策和實際作為,看了很多,渾身不對勁還是強迫自己要繼續,時間一直在走,而某個瞬間,被鋪天蓋地的惡意打醒,驚覺在所謂民主的前提下,對立是必然,自由的代價就是很多人揶揄、爭執、攻擊。揚起偉哉言論自由的旗幟,行著比誰較大聲的事實,不論哪一方。意識到說再多都是徒勞,相信的就會相信,不想判斷的還是懶,想靠什麼補述來催票都只是妄想,越發覺得到這時候還認為溝通有效的我有點蠢,所以,我放棄(假的)。   但我絕不放棄久久發神經一次,放心~(誰放心?)   專制政權底下的生存空間,和允許創意發揮的限制是相互制衡的,你有多少規範,被允許的創造力就只能到哪裡,當所有人炮口一致,為共同目標努力,發展是相對進步的。沒有空間可以鬥爭,卻爭取到時間來擴展國家硬體,提升經濟能力。而我們浪費時間爭高下,鬥藍綠,成就只屬於己方,錯誤都是別人的,難以延續好的直至完善,把自己看得太大,很少人真的意識到生命共同體的存榮才是迫切的問題。   我是生來獨的世代(同期也有生來統的世代),臺灣在我心裡不是地名,不是出國時,人家問你哪裡人,回答嘉義人的那種意義,另外,鑒於我所相信的,當然也斷不可能回答我是中華民國人。臺灣不被承認是國家,中華民國也不被認為是合理的政權。追究是誰造成的,早已於事無補,只會淪為口水戰而已。   這十年來,文化統戰一步步浮上檯面,已經不怕你知道了。看看今年金馬的入圍名單,再回想這幾年熱銷大賣的長劇製作,用影視娛樂來影響你,讓你熟悉「接地氣」的俚語,接手掌控是蠶食的事。不得不承認,影視產業是很好植入的途徑,更是吸引人才西漂的關鍵,他們在這部分,確實發展得很好,一年多少預算挹注於斯,小小一個...

Our Story

相信每件事情都有專屬的存放位置,透過文字、繪圖、手創品、影像記錄來述說一個個放在抽屜裡的故事。   喜歡那些微枝末節,既渺小又偉大的,熱愛從生活中挖掘微小而確切的幸福。   一對姐妹,傻傻相信世界永遠有善。   兩人開會討論宇宙法則時,脫口而出的那些,大概很難懂,東西拼貼、南北湊齊,始於字、從詞、組句、分段、終成篇,翻譯好天馬行空的四面八方,才能放行分享,公諸於眾。想透過生活的雞毛蒜皮、綠豆芝麻丁點大的事,來掂量生命的重量,更藉由人與人之間的化學作用,輕輕碰觸那些不可逆的現象。   理順文字串好腦袋裡想的,篇章扉頁才能翻到下一個,所以,請務必見諒,我們做的事情無法量產。   包容所有衝突,嘗試理解,質疑來到眼前的,最終還是會接受,只是接受,不一定認同,確信尊重是最基本的準則。擇善固執,願意停留,也隨時可能轉身走人,只為順心,願所有人皆然。   一直沒有宣傳,就是希望能吸引頻率對的人,如果你也喜歡,三不五時來看看吧!

  words/p   是言和己。   走過優仕網、無名小站,來到Facebook、instagram,記錄生活的形式,在文字和圖片的不同比例中擺盪。說到底,為了「記」住曾經有過,總歸是這些社群網站不變的目的之一。   一直都曉得自己學生時代的記憶不可靠,真正記住的不多,每次老同學聚會都要靠其他人講古,才能回溯過往的輪廓。那感覺……很神祕,他人口中描述的畫面,像倒帶人生又像觀看新上映的電影,他說的是你,卻陌生又熟悉。明明是共同撰寫的,他說得輕巧,你卻得撢去層層灰塵,扣上記得與忘卻的,浮在空中觀看那段一起放肆揮霍的青春,在記憶力絕佳的老友口述歷史裡。   忘了是幾歲的時候,媽媽各自給了我們兩姐妹一本日記本,前幾頁記了嬰兒、幼童時期成長的重點摘錄,後面空白的,她讓我們自己寫上接下來的軌跡。現在翻開第一本日記,根根末梢神經都會蜷縮起來的羞恥感完全無極限,回回瀏覽都想著絕不再翻開,過個幾年又會拿出來挑戰手指、腳趾會不會抽筋。錯字、語句不順什麼的都是其次,以現在的理解能力來讀,既傷春悲秋又為賦新辭強說「糗」,甚至少女情懷總是「屎」,很小很小的視野錯當全世界,那個年紀的我們,誤以為那樣就是全部了。   知道自己學生時代的記憶力差,但一直沒有深究,理所當然地接受這個事實。這幾年可以記住的事情多許多,對照我彷彿不在現場的年代,已經比較像真正擁有大腦了。從日記本到手帳本,把行程規劃納入寫寫畫畫裡面,一年一本,我總是理直氣壯地為稍有進步的大腦辯解:「能夠寫下來的,就不用佔用儲存記憶空間。」還有更不要臉的:「因為我的大腦要處理有深度的思考,才不記事!」為海馬迴開脫,很好意思。   最近,胡思亂想總算開始處理這個深度思考,這個對我來說簡直是世紀之謎的案件,關乎學生時代的不在場證明。   暗戀誰和誰談情,就整頁都是那個人,甚至好幾頁,他讓你看見的局部,加上你想像的他,天馬行空杜撰了虛構的一個人。與死黨為了一點芝麻大的小事而吵,冷戰了整個學期,字句撻伐他不該如此對你,或是血淚控訴他掉頭走人的狠心。被人誤解,明明心裡想的、說出來的不是這個意思,卻被擅自解讀成那個翻譯,滿腹委屈都訴諸記事。曾經,把自己的感受放得很大很大,以為那個空間就是全宇宙,只感受到切身,而那,並非真的如此巨大。   直到眼界放寬,觸及與你無關的那些人,開始挖掘公共議題的深度,你才明白,以為很巨大的其實無比渺小,本來看得很重...

隨筆亂記181104

我以為的只是我以為 不等於你以為或他以為 就像我的眼睛看見的 不等於我的手機看見的 - 目睹潮汐的不規則頻率 沒有什麼是一定得這樣那樣 很多時候只能接受隨機降下的 在無法選擇面前先做好準備 - 所以我對著電腦打不出字 也只好接受了對吧

差點以為那就是永遠了

photo/words/p   「我以前在臺北生活的時候,很不喜歡被店家認出來,就算他們都很真誠地和你打招呼,但......不知道怎麼說......就是不喜歡。」   她在歐洲讀書,回臺灣後在臺北實習一年,當了一年偽臺北人。她總說臺北的生活步調快,走在街頭大家都忙著趕路、忙著回覆訊息、忙著預約下一個時段,彷彿只是活著,少了生活的餘裕。每個人都像帶著一層保護罩,商業用笑容很專業,你來我往的交談可以熱絡,卻好像少了一點......真心?   她說她也不知道怎麼說,好像在那個場域裡,自然就會變得防衛,保護罩是基本配備,戴上和多數人一樣上揚十五度角的微笑,寒暄客套都有目的,很多人想被記得,想得到被記得的虛榮,好像這樣就顯示比別人多了一點......什麼?   在那裡生活了一年,差一點點,就要以為那是永恆了。   她後來選擇了想要的存在方式,落腳東部。生活了兩個多月,重新拾回被店家記得也可以自在的自己,當她意識到是被記著的常客,人與人之間單純、真切而美麗的連結,可以很透明、很乾淨。   我其實不太確定……她說的情況是否常態存在,總覺得每個地方一定都還是找得到符合自己特質的某些場合,或是磁場相近的某些人,總是會有的。我只知道她現在抵達了她想要的生活,那就好了。